李鳳山師父引領 防空洞賞廳2015特展 紫韻 中國工藝美術大家---林靖崧紫砂壺藝特展 2015.06.16~07.26 1. 開幕茶會:2015.6.21 (日) 下午2:00-3:30 (藝文展演‧茶席點心‧導覽交流) 2. 講座: 主題-《觀賞紫砂壺之涵養,暨現今拍賣市場現象》 2015.7.19(日) 下午2:00-4:00 活動報名洽詢:: 梅門防空洞 2389-7788 Garden.meimen.org(qrcode) 王朝聞 0963-820-007 林二州:0952-410-128 地點:梅門防空洞/台北市延平南路87號B1 早上11:30~晚上9:00 (歡迎參觀,週一公休) 主辦單位:梅門防空洞/唐泉藝術中心
展覽源起 林靖崧,1968年出生於澎湖(菊島),澎湖民風純樸,處處有人文,受環境薰染,靖崧從小就喜好執著於工藝美術,充滿創作的欲望、靈感;身上流動的海洋之子血液則讓靖崧不管遇到任何困頓挫折,絕不輕言放棄。 台灣來的,果然比較有活力 1992年林靖崧下決心前往宜興丁山學習製作紫砂壺,被廠裡老師傅潑了 一大盆冷水:「你不是台灣來的第一個人,吃不了苦的,回去吧!別浪費時間。」 靖崧未黯然放棄;三個月後終於燒製出自己第一把完整的紫砂壺,老師傅看了淡淡講出評語:「台灣來的,果然比較有活力。」 林靖崧深刻體會,故鄉堅毅不拔的血液及長期從事大型舞台專業設計的工作,得以訓練自主、協調與美感之能力,進而激化出有活力的作品。 1998年於宜興紫砂一廠成立紫砂藝術工作室, 2008年正式拜師中國工藝大師呂堯臣門下成為海外首席弟子。 五大藝術理念 經此種種,林靖崧老師,終於走出個人紫砂創作之路,憑藉著「創作一把好茶壺」的堅持與五大目標--「自主思維」、「人文藝術」、「協調美學」、「純熟工藝」、「實用價值」,於2001-2005年有幸連獲「紫砂壺金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2011年榮獲第13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正式取得中國大陸國家級職 稱《高級工藝美術師》,2013年獲得台灣首得大陸官方認定「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之榮譽稱號。 紫韻通達 追求真理 李鳳山師父特以「紫韻 」題名此展,源起於紫色,為中國皇家尊貴典雅絕色,紫氣,亦為道家修行之最高境界。修行者為其真理,需要不斷地落實、試煉及考驗,而林靖崧老師,長達23年漂流過海堅忍苦學,具備了李鳳山師父「堅忍」的精神,其作品融合了中西文化、傳統與現代,典雅活潑、兼容並蓄,與李鳳山師「法古人之一氣,學今人之流行」之傳承古人典雅並結合現代流行活力不謀而合,如今林靖崧老師夫婦每天鍛練平甩功,解決了長達30年的頸椎痠痛毛病,使得創作源源不絕,平甩功的單純、質樸,能淨化身心,又能提升靈性,讚揚師父中國武學精神涵養了平衡、協調、流暢之紫砂藝術之美,這次的合作,希冀能發揚中國養生的藝術哲理,為紫砂藝術做出更多的貢獻。
春華姿韻 原創作品╱材質:紫砂底漕清 「春華姿韻」系列作品為有構思有系統的組件式作品,本作品極具創新的精神,且能破古融今,開創新格。作者不斷精益求精的自我要求下,秉持創新與突破的態度,持續奮進,而「春華姿韻」系列作品就是此意念的最佳寫照。 此作品是以人體符號作為整體造型的基礎,「壺紐微挺似乳尖,把尾微翹示腰插;壺底微凹乃雙臀,壺嘴微昂為男陰」,且又不失實用性與美觀性,充分展現了靈活善變的創作能力。整體線條自然而然產生了視覺平衡的作用,亦將全器襯托的格外脫俗,高貴穩重。 「春華姿韻」由一壺一對杯盤所組成。巧思處處可見,並著眼於造型配置及人文情懷的相融。全器若四面觀之,則可發現每個曲線不僅彷如希臘女神「維納斯」般的完美線條,更是婀娜多姿,動感十足,尤其是耳型壺把,其畫龍點睛的效果,不言而喻。 「春華姿韻」壺組。明確亮眼的外型與落落大方的結體,有宋瓷的神采,亦有官窯的遺韻。用極簡的元素及單純的紫彩,卻能使作品如夜空的星光般耀眼奪目。超越傳統的製壺技藝,讓頑泥也能有點石成金,柔情再現的機會,解放眾人寂寥的心靈。 總結來說,「春華姿韻」系列作品亦可見證作者超凡的塑型能力。因為以人體為徵,除了需掌握「化繁為簡」的原則外,還需不脫物形趣,不失大雅,點到為止,而形結體構亦須恰如其分,分毫不差,增減不得,如此才能堪稱精品。在作者其巧思下,仍達變體自若,萬相合一的境界,也讓「春華姿韻」系列作品成為作者高超的技藝的實力代表佳作。

《東方明珠》 創作緣由與理念: 此次《東方明珠》壺組之創作,是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而設計。此次大會是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國家文化部”主辦,“上海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盛會。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是中國大陸最具規模、最高層次、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的大型展示活動,在國際藝術界也享有很高的聲譽。本屆評審結果將登記為最高學術獎“新百花獎“,此為睽違十四年之久的藝壇盛事,也是中國工藝美術的最高榮譽,有幸遇此機緣,也本著全力以覆的精神來參加。博覽會的主題為:“繼承、發展、創新”。 為配合於〝上海〞展出,特別選用上海地標〝東方明珠〞為主題,並採用陶瓷界座享盛名的〝紫砂陶〞做為媒材,紫砂陶於國際陶瓷藝術領域上也被譽為〝東方明珠〞,融合繼承傳統、發展工藝、創新未來的主題,創作出壺藝中的“東方明珠”。總體造型簡練渾樸,寓剛挺於巧麗,構圖形成虛實對比,表現練樸大度的氣勢,而富有濃郁的東方特色。運用紫砂陶特有的肌理質感與朱泥粉飾效果,達到整體協調。鮮明的個人風格,及承襲紫砂壺造型樸雅大方的民族形式,又著重發展了精巧的技法,為實踐樹立紫砂藝史的又一個里程碑而努力。 此件作品有幸於本次展覽獲得評審委員會評定獲得〝金獎〞之最高榮譽,展評中獲得多位美術學院教授好評,評論為:「技法上看似繁瑣,實則簡練,從中也体現了紫砂原料的可塑性、優越性。此壺將紫砂材料的特性和精湛的工藝技術結合的非常得体,凡此種種,可見作者在創作構思上深邃的造詣和文學素養。也確實達到民族性、地域性、材質性、創作性、及作者個性的工藝美術要求,可評為二十一世紀的領導作品」。同時也獲得「中國輕工聯合會」陳士能部長,及「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陳興國秘書長、彭德駿副秘書長等多位領導的讚賞,特譽為《台灣兄弟的東方明珠》。

紫韻尊爵 原創作品╱材質:紫砂紫茄泥 《紫韻尊爵》發想自台灣烏龍茶藝文化。台灣人品茗除了壺、杯,另備有聞香杯與公道杯;當喝茶不再僅止於解渴之實用用途,晉升為一種文化活動時,令人心曠神怡的茶香氣,及濃淡溫度一致的茶湯,遂成為品茗中不可或缺的兩個環節。 台灣出產多種烏龍茶,皆有其獨特風味香氣,同種類烏龍茶還因不同季節採收,香氣也有層次上的差異,為充分體驗茶香氣,聞香杯應運而生。而茶湯濃度相同,則是對一同品茗者的尊重態度,公道杯即台灣稱之茶海便是此一態度下的產物。 在台灣聞香杯皆為圓柱瓷器,實則依作者對烏龍茶性及紫砂泥性了解,以紫砂製聞香杯更能發揮並留存茶香氣菁華;保留傳統圓柱體設計,乃因此一形體最能留香,若改變,實用性將喪失殆盡。創新之處在於,為達協調度及展現高雅氣韻,壺、杯、公倒杯皆隨聞香杯採高挑、圓柱造型,再結合實用考量,飲杯及聞香杯底部採實心設計,令使用者在取用置放時,重心得以穩定,優於傳統,也增添用者握感。 另,整組作品因挑高所成就的協調感,未臻完美,遂於壺、杯、公倒杯、聞香杯底部皆切割、雕塑兩條平行線,降低人們視覺,創造穩重、舒適感受。而茶盤仍以紫砂所製,外方、內圓,且其內兩圓,依飲杯及聞香杯底直徑大小有別,讓用者不會錯置,不同於一般茶器僅隨意取用其他材質的端盤,也更加彰現出一種高雅的貴族禮儀。 《紫韻尊爵》此作品以高眺造型設計,展現皇室貴族的高雅氣韻,使得欣賞及持玩者得到心靈的淘冶與共鳴。設計結合實用性的考慮,飲杯及聞香杯之底部採取實心設計,取用置放間重心穩定,甚至優於傳統造型,也添增使用者之握感。此作成功的達成主題的表現與實用的結合,也於眾多茶具造型中引領新思维。

泰和壺 以紫砂之形喻大道 原創作品╱材質:紫砂紫茄泥 本器以太極之意起稿,並隱含天、地、人三者和諧共融之氣度,實為作者苦思年餘,廢寢忘食之心血結晶。 壺用紫砂泥,型用素面綴,蓋以兩儀立,口以八卦飾,嘴以玉莖樣,底以四股合,又配以實用之把。然而此五型若要合一,誠屬難事,但作者以圓弧之線,巧融化型,終於鑄成此佳作。 其有形之型亦有其寓意之用。口和蓋示天地,嘴與底示男女,四形合一,即成天、地、人三者共融之意。而以豐臀作杯,八卦作盤,亦暗指禪修之意。上鈕下蓋是兩儀,男陰女臀是乾坤,天地陽陰,乃萬物之母。而杯立盤間,恰如人於寰宇中修練,如能放下五種干擾,當能進入解脫與覺悟的境界。 全器雖看似平順,卻有豐富意涵;型似單純,卻能刻化細微。以兩儀八卦喻天地,以男陰女臀喻人倫;又以厚泥敷體,而有氣宇非凡之勢;光素賦面,更添質細韻美之感;而杯以豐臀為容,雖形象皆備,但又含蓄婉約,更讓此作雅趣橫生,不言而喻。此外,高唇壓葉,嘴腹順流,亦顯示作者不忘實用之本。 天、地、人三才共位,方能成事;用、賞、玩三德兼備,方能成壺。以紫砂之形喻大道,頗似蒼松之傲喻君子,物如人,人同物,千秋之智盡在此壺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