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先生在今年年初“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五届年会”的演讲中,用边际成本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来解释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制度的影响,并辅以大量实例,是一篇难得的、负责任的、高质量的学术报告。报告链接在篇末,供大家分享。 关于成本曲线这里不再展开叙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随便找本西方经济学教材,看看成本论部分。这里,我想说的是这么几个问题:1、既然边际成本线先降后升,为什么企业不会选择在拐点停下来,而要沿着线继续往上走?2、企业创新的前提条件是什么?3、由此引发的启示是什么? 问题一:为什么企业在边际成本线的拐点上停不下来 按照“主流”经济学的解释,总成本由可变成本和不变成本组成,当企业的生产能力处于一定规模时,不变成本不以产量的大小而变化,这时随着产量从少到多,用以分摊不变成本的分母就会加大,这时多生产一个产品,所耗费的成本就会降低,边际成本随之下降。但是下降不是无休止的,到一定程度就会迎来拐点,此后转为上升阶段。 出现拐点的原因,一方面来自短期内企业规模难以迅速扩大,在不变成本相对恒定的情况下,可变成本的增加会与不变成本的配比出现不经济——这是技术层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源于市场的充分竞争,由于边际成本在下降阶段与边际收益曲线差距越来越大,企业利润越来越高,必然会有其他厂商涉足这个领域,竞争既会导致产品供给增加、价格降低、边际收益曲线下移,又会导致生产要素需求量增多,可变成本的价格上涨——这是市场层面的原因。可见,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企业之所以不得不继续沿着成本曲线往上走,其实是身不由己。当然,这种趋势不会一直走下去,当超过盈亏平衡点之后就会停下来,否则越生产亏损得越多,还不如不干。 但对于全社会来讲,往上走并不是坏事,因为基于竞争压力而出现的成本上升会促进企业更好地创新,通过新产品的研发提高定价,拉升边际收益线,增加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利润空间。与此同时,产品的创新会给企业调整规模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使不变成本更好地与可变成本相匹配。这就是为什么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总是若干个短期平均成本线的包络线,而且这个包络线的拐点已经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极为平滑的曲线,这也就是说,在充分竞争环境下,企业只要注重创新,是可以有效推迟拐点的到来,长期获得超额利润的。需要强调的是,不仅要将边际成本线向右下方移动,更要积极拉升边际收益线,才能实现这个目的。 问题二:创新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上面的描述有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什么充分竞争时,企业会不遗余力地进行创新呢?我们知道,充分竞争首先是价格完全放开,每个人都知道所有的产品价格和质量,没有创新支撑的高价格根本糊弄不了消费者,生产者要么老老实实地销售产品,要么扎扎实实地搞创新,任何投机的想法和行为都没有市场。第二是要素自由流动,资本、技术、劳动力、土地等要素都可以在所有的行业之间自由转换,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阻止其他企业进入某个行业,企业要想继续维持利润水平必须靠创新,否则只能任凭边际成本往上走,结果就是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和边际收益曲线“短路”。 在真实价格和自由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企业会被迫进行创新,这就是创新的基本条件。然而现实世界的竞争总是不完全的,除去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备之外,价格垄断、行业垄断是更为主要的制约因素。比如,我们的一些行业,由于处于垄断地位,定价“无忧”、门槛极高,仅仅通过扩大规模就可以推迟边际成本曲线的拐点到来,从而丧失了技术和产品创新的主动性,结果就是规模越来越大,但价格基本不降,企业的竞争力也没有明显提升,“虚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问题三:引发的启示是什么 国富民强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发展和壮大。经济的发展不是统计公报里面的数字罗列,而是一个个微观、具体的企业生产和经营状况。面对刀刀见血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有好的发展,靠的就是竞争力。在所有的竞争力之中,最核心的就是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能不能尽快提高,说到底是制度问题。没有公平、自由、规范的市场环境,没有严酷的竞争压力,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就不会主动创新,而想创新发展的草根企业也不会顺利发展壮大。 所以,我们需要全面改革,破除一切有碍市场竞争的制度藩篱,让市场主体能够公平竞争;需要扩大开放,将我们的市场主体推到世界市场,通过倒逼去千锤百炼;需要依法治国,打击不合规矩、不守诚信、投机取巧、不靠本事吃饭的个体和行为。 实现“梦想”要有肥沃的“土壤”,我们只要把“土壤”养好养壮,“梦想”自然会在“土壤”中扎根发芽、茁壮生长、开花结果、果熟蒂落。 不啰嗦了,下面的几张成本线可直接略过,直接看周其仁先生的文章吧…… 2015年3月14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