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分,你站在苏州河上的乍浦路桥,回首望,夕阳下的四川路桥在邮电大厦的映衬下显露出它的剪影;往前看,外白渡桥的钢结构桁架樑的背后,是矗立着的如森林般的陆家嘴钢筋水泥建筑群。



然后,你沿着苏州河畔朝前面路口的教堂走去,这条路名为圆明园路,这里是外滩源---著名的上海外滩的发源地。圆明园路的老建筑的历史可追溯到上海的开埠,每一幢楼都按不同的风格建造,其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解放后这些建筑曾经作为报社及机关部门的办公地,这几年经过置换与修旧如旧的改造,老建筑又恢复了原来的面貌,焕发着新的风采。








马路对面的花园中白色的建筑是原英国领事馆;在沿街露天的咖啡或酒吧小坐,就好像是到了巴黎或纽约。







然后,你走出圆明园路左拐到狭窄的北京东路,在红色墙面的益丰大楼下走过,你抬起头看到的是对面高耸的东方明珠塔巨大的球体朝你压过来;你不由得加快脚步过中山东一路,迈上台阶就到了黄浦滨江的起始点闻名遐迩的外滩了。







现在的外滩与我小时候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的外滩,黄埔公园门口是港湾式的公交55路终点站,旁边有两颗粗壮的梧桐树,有一次我和小伙伴爬上树,用铅笔刀在树干上刻下名字,准备十年后长大了再来看梧桐树上刻的名字是否也在长大;后来外滩改造了,终点站没了梧桐树也没了。




关于外滩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是我们曾经的合作伙伴西安一家机械研究所所长的亲历,也是在上世纪70年代,还是小伙的他与女朋友来上海玩,在外滩溜达时看到前面有一长凳,便加快脚步想去坐一会休息一下,突然背后闪过一道身影有人飞速向前捷足先登占下长凳然后招呼女友;他与女朋友面面相觑,感叹在外滩寻一小憩的地方之不易。当年有个意大利导演拍了一部纪录片《中国》,你可以在网上搜索下载看一下那个年代的外滩。






今天的外滩已换了容颜,防汛墙抬高了,上层就是宽阔的观景平台。仿旧的路灯、外挑的圆弧栏杆、大理石地面、间隔布置的花坛,以及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沿途两岸的美景,构成了充满生机的亮丽的风景线。

浦西一侧,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风格各异的欧式建筑,经过修缮整饰面貌一新,入夜时分灯光璀璨分外妖娆,随便推开外滩XX号厚重的大门,里面可能就藏着一家米其林X星的餐厅。





南京路口的和平饭店原名华懋饭店,1929年由犹太人在上海三大家族之一的沙逊出资建造,楼高77米共12层的大楼为哥特式建筑,外墙为花岗岩、大堂用乳白色意大利大理石铺成,配以古铜镂花吊灯,大楼最高处的绿色铜护套屋顶成为其一大特色。极尽奢华典雅;无论在建成之初还是近百年后的今天都堪称杰作,配得上“远东第一楼”的美誉。



这样同一水平线上的建筑还可以说出很多,海关大楼顶部的钟楼、原汇丰银行现浦发银行大厅穹顶的马赛克壁画,映射出当年“东方巴黎”曾经的辉煌。




看完外滩的过去,在观景平台上漫步,你稍稍休息一下,将目光移至江对岸的浦东,这里的建筑都是在浦东大开发后雨后春笋般密密匝匝拔地而起的,东方明珠塔在陆家嘴的尖角上,变换着五彩光芒;沿江的每一栋高楼都是一座巨大的广告牌,构成城市天际线的上海中心、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成三角鼎立之势,与浦西的老建筑相比这里是上海廿一世纪的新坐标,想象一下,仅一座上海中心的可用面积就相当于从北京路到延安路沿街所有老建筑的可用面积之和。黄浦江上游船来来往往,浦江两岸火树银花不夜天,观景平台凉风习习人欲醉---无疑这样的滨江景色是世界级的。






过了十六铺码头,这里的游人少了许多,岸边停泊着私人游艇,游艇后面沿江岸的浅色高楼,就是让普通百姓咂舌的20w+一平米的“XX一品”豪宅,站在这样的高楼睥睨脚下的浦江两岸---上海从来就是冒险家的乐园。






再往前行,前面是老码头创意园,这里从上海开埠到解放前一直是仓库货栈码头的集中之地,三教九流地痞流氓混迹于此,连路名都留下旧时的烙印;随着上海码头的不断外移,这里的老码头也就荒芜了下来,直至近年才改造成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在这里你可以吃到很正宗的东南亚与印度的美食。



在老码头吃饱喝足,你可以继续沿黄浦江边一路向南,这一段的滨江是新建的,作为连接景点的通道,显得相对窄了些,景色也乏善可陈,但还是巧妙地利用现有的空间,让人并不觉得无聊枯燥。




然后你抬起头,眼前是南浦大桥伟岸的雄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