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rry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2月5日 2018

行走北非之 “圣城”凯鲁万

— 原创 —

2017年9月30日,凯鲁万(Kairou an,阿拉伯语意为军事要塞),突尼斯。

凯鲁万是突尼斯第四大城市,也是伊斯兰世界排名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麦地那和以色列耶路撒冷之后的第四圣地。 突尼斯MSL认为,去凯鲁万朝觐7次等于去麦加朝觐1次。 而我则对凯鲁万建城的历史时代和凯鲁万对阿拉伯大军进入北非所起的重要作用更感兴趣。

读过“世界文明史”的都知道,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三世纪罗马人“凭着灵活的战术、严格的纪律、勇敢的精神,实现了意大利半岛的统一”。 之后他们剑指地中海南岸,历经百年的三次布匿战争,罗马人彻底摧毁扎根北非、富裕强大腓尼基人国家迦太基,建立起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北非变成罗马的阿非利加行省,地中海顺理成章地沦为罗马帝国的“内海”。 但是,公元三世纪后随着罗马帝国的分崩离析,东、西罗马、汪达尔、拜占庭再没能重现帝国昔日的辉煌,反倒是七世纪后阿拉伯半岛沙漠深处的游牧民族异军突起,日后成为北非的主宰。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Muhammad(约570年-632年6月8日)。政治家、宗教领袖,“MSL一致认定的伊斯兰先知、真主安拉派遣人类的最后一位使者”。

“穆罕默德生活的时代正值阿拉伯半岛社会政治经济变革动荡的时期。他在早年经历放牧、经商、颠沛流离的艰辛生活中,目睹和接触阿拉伯社会贫富悬殊、高利贷盘剥、部落氏族对立、血亲复仇盛行、战争频繁、经济衰落所造成的四分五裂的情况,体察到人们渴望安定统一和摆脱困境的愿望。他目睹和接触到当时盛行于半岛的多神信仰、偶像崇拜带来的愚昧、无知和社会道德堕落的现象,并广泛接触半岛各宗教的传教师、神父和学者,汲取了大量宗教知识,还深受流行半岛的犹太教、基督教和“哈尼夫”一神思想的影响,为他后来的宗教变革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婚姻是穆罕默德一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公元595年,25岁的穆罕默德迎娶了比他年长15岁的原雇主、富孀赫蒂彻,妻子的财富让穆罕默德无须再为生计奔波,他有时间沉思静修、不断获得真主的启示(Message)。婚后第十五年,四十岁的穆罕默德在麦地那附近的希拉山洞里得到天使贾卜利勒(Gabriel)传达的安拉的启示—《古兰经》。 至此人类历史上第三个影响巨大的亚伯拉罕一神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从西方文明中诞生了。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与世长辞,终年63岁,葬于现沙特境内麦地那的“先知清真寺”。 “穆罕默德以伊斯兰教为思想旗帜,创建了阿拉伯民族统一的国家,他所发动的伊斯兰革命,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使阿拉伯民族从“蒙昧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古兰经》和穆罕默德的言行录被世界MSL奉为经典,成为信仰、行教、立法和社会生活的准则。”

穆罕默德去世后,从第二任哈里发(Khalufa,意为继承者或代理人)奥马尔(Omar)开始,阿拉伯民族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MSL大军一手提刀一手高举《古兰经》挥师北上,用十年的时间先后攻克了东罗马拜占庭和波斯萨珊王朝,他们从叙利亚和埃及出发沿北非海滨向西进攻,并有计划地沿途建立“根据地”将阿拉伯人的力量集中起来,凯鲁万就是阿拉伯帝国向西扩张中的第一个军事基地。 公元670年,阿拉伯将军奥克巴(Uqba)在突尼斯建城凯鲁万,现存的奥克巴清真寺是建城同期的建筑并以将军名字命名,这是伊斯兰教在北非的第一座大清真寺。(全景图下载自网络)

“清真寺大理石铺地,长130米,宽80米,墙高4米,四角有岗楼,门楼上设御敌设施,外表像一座巨大的城堡。”

四方梯形宣礼尖塔三层结构高35米,是凯鲁万城最高建筑物。

宣礼塔基石用巨大的花岗岩石,有些石块上镌刻着明显的拉丁文字,据说这些石料取自远处的埃尔.杰姆斗兽场。

“清真寺三面由300根石柱顶托的拱形长廊环抱”。那些长短不一的石柱一看就是采集来的各式罗马柱。

礼拜大殿正门入口处仿波斯建筑风格的圆顶。

“礼拜大殿内花岗岩、斑岩和大理石的圆柱林立,计20排,共300根,与长廊的石柱数相等。”

当天无法入殿参观,无缘目睹介绍中的“精制梧桐大讲坛、浮雕、伊拉克彩色陶瓷板”等精品,但见识了阿拉伯人巧妙利用垫高或加塞的方式使“长短不齐胖瘦不一”的各式罗马柱平稳地“撑起”清真寺。 阿拉伯人这种灵活多变的技巧和策略同样用在伊斯兰教在北非的传播和阿拉伯人与柏柏尔人的融合等方面并获得成功。

“大殿正面有15扇大小不同的木门,每扇门由400~800块雕有各种图案的嵌板组成。”

奥克巴清真寺大殿内可容3000人、殿外大院及走廊可容5000人同时礼拜。寺内附设有图书馆收藏大量伊斯兰经籍和珍贵文物。 “北非历史悠久规模最大的奥克巴清真寺与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齐名为世界四大清真寺之一。”

西迪.撒哈比陵墓(Sidi Sahbe Mausoleum), 也就是人们口中的“三根胡须清真寺”。 “据传伊斯兰圣人西迪撒哈比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密友,7世纪从圣地麦加返回突尼斯后,不仅带回大量的经文,还带有三根先知的胡须。当地人在这位圣人去世后,为他修建了这所别致的陵墓”。

那是一座揉合了安达鲁西亚美学元素的清真寺,四壁被色彩鲜艳的花卉彩砖包围。

宁静幽暗的中庭是MSL学子研习经文的课堂,座位地毯面向麦加。

学堂周边的挂毯或地毯,都是处子之身的女子用圣洁之手编织出最美的精品献给先知。

如今,西迪.撒哈比陵墓成了市民闲暇休息的地方,当天一大家子MSL来此游玩,似为一襁褓中的婴儿庆生。

“阿格拉比特蓄水池—古人千年智慧的结晶 公元九世纪,由于当时凯鲁万地区缺水严重。天旱少雨,加之该地区又处于海平面之下,用水极其困难。当地人修了15个蓄水池用于解决饮水问题。现有被称作阿格拉比特水池的一大一小两个水池供游人参观。水用渡槽由远处引来,先进入小水池沉淀,然后进入大水池供使用。大水池直径128米,深5米,可容水6.28万立方米。”

阿格拉比特蓄水池边的观景台。

突尼斯导游是我平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的阿拉伯人,左边的叫“老法”,右边的叫“小穆”。 老法是25年的执业导游、通英法德意阿五种语言,但不会说中文。小穆出身于教师家庭,父亲很有远见让他早学中文,小穆在沈阳第二师范留学两年,导游证还在走程序。因此他俩必须搭档一起接团。

在突尼斯经济不景气状态下,老法和小穆都算是有知识有文化有不错收入的社会群体。交谈中我不能完全理解或者说接受他们的观念和想法。 二十多岁的小穆是“茉莉花革命”中走上街头的热血青年,向往“自由、民主、改革”,但他否认世界上有“以色列”这个国家,坚定地表示“我们只承认巴勒斯坦,耶路撒冷是我们的”!

出突尼斯机场有一高大猛男如影随形,几次出手欲帮我提行李“I'm your guy”,“No、No”被我像防贼一样断然拒绝,上车后才知他是导游“老法”。 我为自己的鲁莽愧疚,总想着找个机会致歉。一次参观街头马赛克商店时聊开了: “你什么星座”?“巨蟹”。 “wow,那是一个顾家的星座,你一定很会照顾家人,太太和孩子”“我还没结婚”。 “Sorry”,“没关系,我不介意这个话题不排斥婚姻,事实上我曾经有个交往八年的德国女友,因为她坚持要我去德国居住才分手的”。 “很可惜哦,德国生活比突尼斯现代和优渥,机会也多,为什么你不愿意”?“这里有我父母、三个姐妹一个兄弟,弟弟也有了二个小孩,我有责任留在这里照顾家人”。 难道MSL除了赡养父母还要负担整个家族?我脱口而出“责任?伟大!但太过沉重了”,“我是MSL应该这样做”。语塞…犹如几十年前长兄如父式的中国男人。

老法是凯鲁万人,过家门而不能入,好在有电话惜别。

当晚夜宿苏塞,海边的比基尼美女令人一下子从传统古老的阿拉伯切换到现代明艳的地中海畔。

下一篇“素颜撒哈拉”。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1285 投诉
行走北非
本专集共有 9 篇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发自圈子
本作品入选糖水兴趣圈
人已加入
人文行摄
讲述旅途和生活中,你的人文遇见与发现。
加入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Sherry
创作 116 粉丝 1615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3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