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教 三 字 经 [明]吹万老人原著 [清]印光法师修订 杨仁山居士改编 武定狮子山如证法师讲解 夏妙峰居士整理 义最纯。【杜顺和尚和云华和尚演示了种种法门,开列了十玄门,让我们主观判断不再出现错误,所以义为义理,精妙绝伦,所以说义最纯。】 因该果,果彻因,摄万法,归一真。【因果关系统摄万法,不局限于天堂地狱,善恶的概念。涵盖了一切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我们每做一件事,都有因和果的关系,比如我们给别人一个微笑,别人也给我们一个微笑。果是什么,首先看前因是什么。大德常说,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在造恶时一点都没有恐惧。但当果报来到跟前时却害怕了。真正的菩萨不怕果报,在因位上不去造作。因赅果,果形成的原因很重要。因地做好了,果就会有一个完美。因地做坏了,就会形成一个恶果。菩萨在行因上不去造恶业。因已经把果定下了。摄万法,归一真,所有的因或果,最终都归于真性。真性就是般若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无明是从因上转化,才有果位上的进入无老死的状态。我们现在去修行证悟了空性也是属于因果关系当中的一种。只不过果海上是无所住的状态。果海上的无所住,并不代表因果关系的没有。也是在无所住的前提下完成果位上的空性。证悟空性通,达无我法二者,没有烦恼障和所知障时,并没有否定因果形成无我法的状态,只不过进行了超越。即使证悟空性,还是有前因的。看破才能够达到放下的状态。没有看破的因也没有放下的果。放下指的是空无所住的状态。放下就是不生执著的状态。但是这种不生执著依然是在因果系列当中。所以说因果关系与菩萨空性,妙明真心是不矛盾的。如果把因果关系和觉性看成一种矛盾关系,我们也几乎进入了空魔的状态。所以因果关系与我们证悟空性是不矛盾的。】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宣讲

圭峰密,【圭峰禅师,被称为华严宗的第五祖。唐代人。因常住圭峰兰若,世称圭峰禅师。俗姓何。果州西充(今属四川)人。少通儒书。元和二年(807),从遂州道圆出家,同年从拯律师受具足戒。道圆授予《华严法界观门》,令往各处参学。元和五年得读清凉国师所著《华严经疏》,即到长安见清凉国师,此后常随清凉国师受学。】 疏《圆觉》,《大钞》祥,《小钞》略。【圭峰禅师对《圆觉经》作了一个《疏》,《疏》是古代对于经文产生注述的一个文体。钞为抄写、誊写之意。后人以万言为一卷。注释了《圆觉经》,分为《大钞》和《小钞》。《大钞》很详细,《小钞》略一些。】 此一派,贤首宗,亦行布,亦圆通。【行布,布,为一步两步之意,指次第说法。从浅入深,从粗到细,从简至繁,圆融,指圆顿说法。佛陀并不是让我们在次第上产生停留。他要求我们依果位上的圆融证悟。圆融即在行布之内。比如小学、初中、大学是不矛盾的。所以圆顿的结果也是建立在次第之上的。专门讲次第的论述有《菩提道次第略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说次第并不违背圆融,说圆融也不违背次第。但我们可能执著于次第而停留于路上,人我是非之分别,或执著于果位上的圆融而自己又没有修行,开口说空,闭口谈妙。圆顿教和次第不矛盾,次第和圆顿也不矛盾,两种不但不相碍,也不相并,圆融法和次第法皆是为我们究竟证悟而巧设的。《华严经》是圆顿教,但里面有次第法。】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宣讲


〖慈恩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创始人为唐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大师(632~682)。这一流派的远祖,是古印度时的无着菩萨 (约410~500)和 世亲菩萨 (约420~500),中间经过护法上师和尊师们的弟子戒贤法师而传到中国。窥基大师常住长安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故唯识宗也称为“慈恩宗”。依地名而命名。又因为该宗从分析法相入手,以表达“唯识真性”,所以又称“法相宗”或“法相唯识宗”。识者心之别名。主要经典依据有六部经书和十一部论书。根据译经的地方,称为慈恩宗,根据里面所涉及的法相名词特别广泛,又称为法相宗,根据它立的思想,又称为唯识宗。唯识既不同于唯心的观点,也不同于唯物的观点。它认为世界的建立是我们的一种认知状态,所以称为“唯识宗”。它依据的根本论典是《瑜伽师地论》,为弥勒菩萨于兜率天所讲。唯识宗所依据的论典简称为“一本十支”,一个根本论典是《瑜伽师地论》,十个旁支论典,有《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分别瑜伽论》。传承为:弥勒—无著—世亲—护法—戒贤—玄奘—窥基。玄奘西游时,戒贤法师为那烂陀寺大长老,玄奘师事之。在我国,唯识宗是大乘八宗之一,为法相宗的异名。法相宗又名普为乘教宗、应理圆实宗、慈恩宗。由决判诸法体性相状故,名为法相宗。由明万法唯识的妙理故,名为唯识宗。由普为发趣一切乘者故,名普为乘教宗。由所谈的义理,均为圆满真实故,名应理圆实宗。由大唐慈恩寺玄奘、窥基二师所弘传故,名慈恩宗。而此宗的学统,是传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宣讲


印度的瑜伽行学派,是佛陀灭度後九百年倾----西元四、五世纪间,大乘佛教继中观学派之後兴起的一个学派,此学派在西元六、七世纪间,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主流。而此学派的始创人,为无著与世亲二位菩萨。 无著梵名阿僧伽。 是印度笈多王朝 (320--500) 中期的人,住世年代约在西元三六零至四六零年之间。他是北印度健陀罗国富娄沙富城人,出身於婆罗门家庭,父名乔尸迦、居国师之位,有子三人,长名无著,次子世亲,幼子狮子觉。无著先在小乘佛教化地部出家,相传他因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曾欲自杀,後得遇宾头罗罗汉为讲小乘空观,他初闻悟入,然犹不能满意,传说兜率天宫的弥勒菩萨,降临中印度阿瑜遮那国的瑜遮那讲堂,为无著说五部大论: 《瑜伽师地论》 、 《分别瑜伽论》 、 《大乘庄严论》 、《辩中边论》 、 《金刚般若论》 。唐代遁伦撰著 《瑜伽论记》,卷一有谓: [慈氏菩萨随无著机,恒於夜分从知足天降於禅省,为说五论之颂......] 无著承弥勒之说,集众宣之,由是大乘瑜伽法门传至四方。】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宣讲


唐玄奘,游西域,【玄奘(600-664年)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炜。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陈河村)人。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西行5万里,历时17年,到印度取真经,并穷一生译经1335卷。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玄奘法师著述有《大唐西域记》。鲁迅先生称玄奘法师为“民族脊梁”。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历游五印,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当时印度多国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已佚)。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宣讲


学瑜伽,祖弥勒。【《瑜伽师地论》相传乃无著菩萨夜升兜率天弥勒内院,听闻弥勒菩萨说法,返回人间后,再为大众演说,并成纪录。《大唐西域记卷五》记载:“无著菩萨夜升天宫,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师地论》、《庄严大乘经论》、《中边分别论》等,昼为大众讲宣妙理。”慈氏指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颂》、《分别瑜伽论》、《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辨中边论颂》合称为弥勒五论。 在《瑜伽师地论》五分百卷中详细讲解了观理、修行、证果三大思想。观理,观是看,知道,了解,认知。修行是实践,但行必须以理作为指导。故行须理导,理须行证。行者修行,须理导之,理者真理,须行证之。证即是果分,就是后面说的证果。 《瑜伽师地论》是唯识宗立论的根本。它的根本作用是补充完善了大小乘之间的争执,法门之间的争执。弘扬唯识宗的论师,除了印度的论师以外,还有中国的玄奘大师和窥基大师。】【总结:我们修行修心,心是什么?首先要了解,在凡夫位时我们心的活动范围,形象和起的作用,简称为业用,和它的果德,就是转化以后的状态。】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宣讲


依戒贤,大论师,亲传授,历年时。【中观和唯识在低层次的修行人看来有区别,其实没有区别。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戒贤:梵名音译尸罗跋陀罗,约六至七世纪间人,印度大乘瑜伽行学派论师,为东印度三摩坦国人,婆罗门种姓,少年好学,游历四方,访求名师,至中印度那烂陀寺,从护法受学出家,三十岁时,代表护法与南印度一大外道辩论获胜,受到国王的嘉赏,为他起造伽蓝。戒贤长期主持那烂陀寺,弘传唯识宗义,他依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经论,将佛教判为有、空、中三时,主张五种性说。公元七世纪间,我国玄奘三藏游学印度时,曾在那烂陀寺师事戒贤,依之学习《瑜伽师地论》及十支论等唯识学说。时戒贤已一百零六岁,为寺中大长老,众共尊称为正法藏。】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宣讲


归长安,传窥基,通因明,善三支。【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从离开长安至归国,历经了十七年。玄奘从印度及中亚地区带回国的梵策佛典非常丰富,共526策、657部。不久,受唐太宗接见。玄奘法师回国后翌年,即开始组织翻经译场,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首先在弘福寺翻经院进行,其后在大慈恩寺,北阙弘法院、玉华宫等处举行,直至麟德元年(664年)圆寂前为止,共19年,先后译出佛典75部,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窥基:窥基大师又称为慈恩大师,唯识宗的开创人,为该宗初祖。俗姓尉迟,字洪道,是元魏尉迟部后裔,为唐初勋臣尉迟恭独子,唐代京兆长安人。出生于唐太宗贞观六年(六三二),禀性聪慧,体貌魁伟,年十七岁奉敕出家,为玄奘弟子,依玄奘学佛教经论及天竺语文。二十五岁参与译经,唐高宗显庆四年(六五九),玄奘译《成唯识论》,原拟将十家释论各别诠译,并命窥基与神昉、嘉尚、普光三人,分别担任检文、笔受、纂义工作,数日之后,窥基请求退出,奘师固问其故,基言:“群圣制作,各驰誉于五天,虽文具传于贝叶,而义不备于一本,情见各异,禀者无依,请错综群言,以为一本,……”。奘师乃礼遣三贤,窥基独任笔受,译出《成唯识论》十卷。其后玄奘大师又为窥基阐说陈那之《因明正理门论》,及《瑜伽师地论》等论典,故窥基通达因明之学与五性的宗法。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宣讲


唐高宗龙朔元年(六六一),玄奘译《辨中边论颂》、《二十唯识论》、《异部宗轮论》、《阿毗达磨界身足论》等典籍,皆由窥基任笔受。并各为之作述记。 窥基晚年曾游五台山,登太行,造玉石文殊像;东行博陵,受请讲《法华经》,后返长安,驻钖慈恩寺。高宗永淳元年(六八二)示寂于慈恩寺翻经院,世寿五十一岁,葬于樊川北原玄奘塔之侧畔。 窥基著述丰富,有“百部疏主”之称,其主要且与唯识有关者有《瑜伽师地论略纂》十六卷,《瑜伽论劫章颂》一卷,《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四卷,《唯识二十论述记》三卷,《大乘百法明门论解》一卷,《成唯识论别钞》四卷,《辨中遑论述记》三卷,《杂集论述记》十卷,《因明入正理论疏》六卷,《大乘法苑义林章》十四卷。 因明:每一个出家的大德比丘都需要具五明,1、内明,佛陀典籍的探究,2、声明,音乐旋律,诗词歌赋方面的造作,3、工巧明,工巧六艺。4、医方明,医学理论。5、因明,伦理学科。因明为五明之一。 梵名醯都费陀,属于论理之学科。立宗、立因、立喻三支作法而为言论之法。例如“声无常(宗),为所作性故(因),如瓶等(喻)。因,即万法生起之因。谓世间种种言论,及图书印玺,地水火风万法之因,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因明。明此因义,故名因明。讲经说法要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就需要宗旨,因为和比喻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因为推理的根据和理由,明指知识和智慧。宗、因、喻三支是完成推理证明的三个组成部分。宗就是论题,因是宗之所以成立的理由,喻是用自己已经知道的事实作为比喻,为例,来证明宗的合理性,使其成立。宗为讲法造论先立一个论点,又用道理把这个论点讲清楚,就是因,最后用正反两方面的譬喻把所立的观点给予有力的证实。就是喻。所以立论师必须要以宗、因、喻作为立论的基础。】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宣讲


《成唯识》,作《疏记》,破邪宗,伸正义。【《成唯识论》:玄奘糅译印度亲胜、火辨、 难陀、德慧、安慧、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分别对《 唯识三十颂》所作的注释而成。十卷。传说玄奘留学印度时,曾广收十家注释(每家各十卷),并独得玄鉴居士珍藏的护法注释的传本。回国后,原拟将十家注释全文分别译出,后采纳窥基建议,改以护法注本为主,糅译十家学说,由窥基笔受,集成一部。此论依《华手经》求法品相、性、位三分构成:1、一至二十四颂。写唯识相;2、第二十五颂解释唯识性;3、第二十六至三十颂写唯识位。综合三个部分的解释,显示了三十论里面的唯识义理,故名《成唯识论》。窥基大师在翻译以后,又做了详细的注解,称为《成唯识论疏记》。 《成唯识论》译出后,其它宗派有执空的邪见尽破,有执有的邪见尽破,有执中道的邪见尽破。后来窥基大师传弟子慧沼,慧沼传智周。】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宣讲


有现量,有比量,究竟依,圣教量。【量指我们即将要观察的认知状态,量有现量、比量、圣教量,就是因明三量。量也有认识世界的现量、比量、非量,此处所讲的是现量、比量、圣教量。属于因明三量。现量:以无分别智,明了法的自相,此为真现量。有分别智,于义起异转,名似现量。真正修证证悟状态是无分别智,此为真现量。智亦了知,然亦有分别,此为相似,故名似现量。 前面所讲圣意三量,现在讲凡夫的现量,比量,非量,量为比量之意,对某事物产生判断,就要有一个比量的标准,前面讲的圣意三量是比量我们证悟的状态。比如我们现在看一个东西,书、桌子,当我们看到它,意识缘这个像时,会对它产生认知,认知:必须我们的种子现前,自己内心里面有这个像,当某一事物在我们跟前,能够知道它,产生一种和自己内心影像的一种吻合,也就是当下看到某种东西,能够产生判断,就属于现量。比量:我们从这个事物的大小、颜色、好坏产生的种种对比,也就是对于种种事物的差别相产生对比,把几个东西,还有内心的东西,产生了分别,取舍,对比,叫比量。 非量,是假设,我们会想象比如水星、木星等是什么状态,他方世界是什么状态,我们假设出来的,我们称为非量。这是我们凡夫状态的心理活动状态。我们自己要判断自己有无修行和证悟的时候,我们就要了解圣意三量,我们自内证的方式而产生的现量、比量和圣教量。 现量:以无分别智,明了法的自相,此为真现量。无分别智,无分别,指平等一如的不取相状态,智是通达一切法的状态,也就是我们什么都知道,什么都通达,但我们又于诸相上不生分别。这是以平等性智为基础。有分别智,于义起异转,名似现量。有分别智,这个智能通达万法,但这个智有分别。 真现量:真正修证,证悟状态,以无分别智为基础,智是对事物的通达状态,如果有分别,表面上看是证悟了,了解了,但内心依然有分别。只能属于似现量。似现量,好像是什么都明白,但什么都在分别,在取舍。菩萨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不住,佛陀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不取,达到这个状态,才是真现量。窥基大师用圣人三量可以验证我们自己和他人是否进入无分别的平等性智还是有分别的世间智。】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宣讲


【唯识宗的观点,唯识无境,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呢?是我们识心的变现,外无实境可得。 现量,真现量又名圣意现量,似现量又名世俗现量。似现量是我们的一种心理活动。我们达到无漏位的时候,达到无分别智的时候,没有语音文字的间隔,没有烦恼客尘之所染污,为真现量。真现量和似现量,一个是证悟当中的认知,一个是非证悟当中的认知。 比量:因明学的三支量之一,即比喻量,如隔墙见角,比知有牛。隔岸见烟,比知有火。比量,即推比、量度之意。比量者:若借相观义,比如辟支佛,他生在没有佛陀的时代,但他的善根深厚,悟性极高,看到月缺月圆,人聚人散,花开花落,也能悟到万有无常的道理,这就是借相观义。借着现象能够找到最终的真理。 有正智生,叫真比量;依名取相的虚妄分别,对于事物产生一个错误的认知。不能正解,叫似比量。似比量不但不会产生智慧,反而产生更大的情执。我们的思维空间是否吻合于缘起性空,如果吻合,就是借相观义,我们的心理活动就是一个正确的比量,在这种比较和衡量当中,我们的智慧产生了。 如果看到现象,激情澎湃,被现象所转,如果看到某个事情,自己犹豫了,抑郁了,成为自己的负担了,就是虚妄分别了。就是属于似比量。 补充:比如我们假借圣教的文字,借经文来了解真理,文能诠理,借助文字能够抉择出诸法的性和现象,从表面上虽然有分别,但这种方式能够使我们内心清净,无有执著,也是属于真比量。用第六意识,用语言概念对所有的事物进行推度认知,但是在这种认知的过程中,有依名取相的分别执著,会产生情感上的波折,就是似比量。 究竟依,对前面的现量和比量都产生了批判。现量有真现量和似现量,比量有真比量和似比量。真现量是以无分别智,明了法的自相,似现量以有分别智,于义起异转,真比量是借相观义,产生正确的智慧,似比量,虚妄分别,不能产生正确的认知。现量和比量都是在我们的推度、判断当中。正确的认知就是我们所说的圣教量。 圣教量:谓圣人所说现量、比量之言教,皆不相违,定可信受,是名圣教量。不违二量之教。所有判断的依据都和真现量、真比量不相违背,才可相信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 真现量是以无分别智为根本,真比量是依相能够观义,有正智生,所以说只要不违背真现量和真比量就是属于圣教量了。比如我们对事物了知和判断的时候,又不生分别心时,称为真现量。在比对、衡量的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事物能够知道它的本质皆空,称为真比量,既无分别,又知本性皆空,就是圣教量。修行佛法,必须依圣教量为根本。圣教量不能够违反真现量,也不能够违反真比量。所以说的真现量、真比量、圣教量也吻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的要求。古印度各哲学派别立量有十种,有现量、比量、圣教量、譬喻量、假设量等,量就是我们的思维判断。把真现量和《金刚经》联系起来,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 真比量,看花开花落,悟缘起性空。在通达和了知的基础上无有分别和取舍,这就是真如妙用的状态。妙用是智,无分别是真如。从比量的角度来谈,比量是通达缘起性空的万有无常。比如花开花落演绎了一场缘起性空。在观察事相上能够发现这个事相原来是这样的规律。没有做虚妄的分别。只要不违背真现量、真比量就是圣教量。只要不犯错误就是正确。】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宣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