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课植园
2018-11-3柳暗花明又一村,课植园是朱家角古镇的亮点。
青浦朱家角古镇是上海家喻户晓的旅游景区,即使是国内外旅游团,导游也会带游客去那里逛一圈。禾子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去过数次。2004年,还为一个在旅行社专门为日本散客做导游的学生君翻译过解说词,因此比较熟悉。
10月中旬,我又去了朱家角,这是地铁17号线通车后的第一次,而且直奔主题,去游览镇内的收费景点~课植园。
从宽广的地铁出口大厅一出来,眼前就展现出清新自然的郊野景象,顿感秋高气爽,心旷神怡。

车站旁景色如画,不是公园,胜似公园。有人在垂钓,有船在慢行。

学生君见禾子兴趣盎然,一连拍了几张照。请看官不要看人,主要看背景。




地铁站周边游人稀少,拍了几张照后就向课植园走去,路过古镇最有名的“放生桥”,止步浏览一下风景。

放生桥的河岸边,餐饮休闲店铺不少,连星巴克也开设了分店,里外座无虚席,露天能赏景的客座更是一座难求。本想小坐一会儿,见状无奈离开。看来这里几乎是年轻人的天下。

老年人来朱家角的人更多。几年前,我曾一周要去青浦客串授课一次,那时乘沪朱或沪青高速线,多数场合下,乘车的都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为当时他们享受免费乘车。

大凡古镇景区,名声响了,商业化程度就高了。一些经商的店主大都不是本地人,而且各个镇卖的土特产也差不多。

这位女店主在店里现做辣椒酱,辣椒酱是不是青浦特产,我也不清楚,也许她以此来吸引眼球。

初来乍到的外国游客见到什么都感到新奇,真像我们去外国一样。

七宝老街的“七宝大曲”老酒有名,这里的一坛坛酒摆得很有特色,味道如何?不得而知。

一捆捆自纺自织的土布,上海话叫老布。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市郊百姓还用这种布缝制衣裤。

一路走去,没有走更热闹的北大街,而且没什么止步,没拍几张照片,因为不是这天的主题。

我们要去的“课植园”马上到了,几年前来此地,尚在修缮改建,铁将军关门。

课植园门票20元,老年人享受八折,16元。

门匾上的“名园胜景”四个字是知名书法家周慧珺2000年写的。

课植园立体模型图

课植园(马家花园)是清末民初名闻江南的庄园式私家花园。园主马文卿系江西人,清末曾捐宫为道台衔,后于朱家角井亭港择地百亩,自民国元年(1912年)开始兴建这座园林,历时15年,耗银30万元,终算竣工。

园名定为“课植”乃寓“课读之余,不忘耕植”之意,以应园名,故园内既建有书城,又辟有稻香村,由此可见,园主马文卿的开明之举。

课植园旧照

花园坐西朝东,正墙门面对西井街巷。沿河有船舫、河埠、石驳岸。整个庄园由厅堂区、假山区、园林区三部分组成,占地5.3万平方米。

各类建筑有200余间,称为迎贵厅、宴会厅、正厅、耕九余三堂、逍遥楼、书城楼、望月楼、戏楼、打唱台、藕香亭、倒挂狮子亭、司教亭、碑廊等。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独具匠心,在私家园林建筑中也是极为罕见。

北部为厅堂区,南部为假山区。假山区内高五层的逍遥楼顶,可俯瞰全镇景色。碑廊内,有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书写的“梅花诗”等碑刻数块,文徽明“游西山诗”、唐寅、周天球的诗文石刻共12块。

荷花池西为园林区,亦称稻香村。内有数十亩的各种花卉树木;北部有“耕九余三堂”,西南角上是小游览区,有小假山、荷花池、九曲桥和倒挂狮子亭等。

课植园内,亭台楼榭、假山水池、石碑长廊、古树名木,应有尽有。

据说园主马文卿为造这座园林,曾游遍江南园林,凡每见一处胜景,决不放过,必令人着意仿建,如上海豫园风格的荷花池、九曲桥;苏州狮子林中的倒挂狮子弯等。

如此集江南园林精华于一园的课植园,经过历史的沧桑巨变,1956年,曾辟为朱家角中学校址。随着朱家角古镇旅游事业的发展,2004年,朱中迁至新址,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课植园正式着手修复,其后时断时续地向公众开放。

伴我同行的学生君是朱家角中学毕业的学霸,在此地读书三年,在她驾轻就熟的导引和解说下,我游走了一个又一个的景点。

此山石活像一匹马,与它合个影,定会“马到成功”。

后天井芭蕉树下,熟诵默记外语单词,是个好地方!

如果在这里下一盘棋,也算过一下神仙过的日子。

当年马家三小姐读书弹琴下棋绘画之地。

大厅“撫琴听风”横匾跃然眼前。

禾子身临其境,体验一下。

这是假山区的戏楼,在戏楼与观戏台之间,有一处宽广的草坪,传说在马文卿晚年,看戏已经看不动了,他索性让街坊四邻来自家看,而他坐在灯火深处看此场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不亦乐乎。

风景秀丽,古色古香。

课植桥为朱家角镇36座古桥中最小的一座,全长仅5米,但桥栏、桥洞、石级一应俱全,小巧玲珑,犹如微缩景观,惹人喜爱。




与园外镇内最热闹的放生桥、北大街等景点相比,这里游客稀少,也许是好多人还不知道,抑或是另外收费的缘故。


这里犹如世外桃源,风景这边独好。



禾子时坐时立,远眺近望,饱赏美景,享受时光。



戏子的逃税政府会惩罚,名人的病逝不值过分关注,离开社会的喧嚣,清净耳边的嘈杂。





人的一生,即使长命百岁,在浩瀚无边的宇宙时空中仅仅一眨那。登高望远,心静如水。




迎贵厅向东为书城,前有双帛亭,今亭毁井仍在。这别具一格的书城,有仿城墙,城垛,上书“月洞门”三字,进洞门,内筑有一拱形岸桥,桥扶手栏杆饰以翠绿琉璃瓦筒,显得古色古香,踏步上桥,可进入藏书楼,楼有两层,飞檐翘角,此地为当时所谓“课读”之用。

学生君对这两口井印象很深,据说两人同时各自俯视一口井,能从井水里见到对方的身影。我们试了一下,看来并不是如此。

宏伟的书城。

大红灯笼高高挂起。

真的有城墙。

与福州路的“上海书城”相比,气派更大。

然而走进书城,并不见当年的藏书,也没有书目介绍,只是散放着几十册不知从哪里弄来的书籍装模作样。

尽管书城有点外强中干,禾子仍然心生敬意,敬佩园主马文卿的课植园这一创举,点赞后人修建后的这一亮点。



民国十五年,课植园建成后,马文卿陶醉于自己竭尽全力打造的得意之作,常会邀约亲朋好友来此观光玩耍,甚至开放戏台,让街坊邻居光临作乐。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园主马文卿自己却溘然病逝。




历史变迁,世事沧桑。马文卿的课植园留下来了,而且成了百姓崇尚中华文化,欣赏园林景观,陶冶性情,快乐旅游的景点。

打开38秒钟小视屏,课植园美景尽收眼底。










从课植园出来,走回到朱家角古镇地铁站附近,在夕阳西下时,又拍摄几张照片后,乘17号线返回市区。






展开阅读全文